我站在一间虚拟的公寓客厅,沙发、电视和座椅看起来触手可及。我试着用操纵杆触摸眼前的物体,视野中就真的出现一只虚拟的手柄,“拿起”了冰箱里的一罐饮料、打翻了低脚柜上的一叠书本。 与此同时,我身边还有两位参观者和我处在同一个空间,但我见不着他们的样子,只能看到一顶悬浮着的帽子,和一只和我一样晃动着的手柄。 我是在一家虚拟现实(VR)公司“指挥家”的样品演示上体验到这些的。这家公司的主要生意是为房地产公司设计虚拟样板间,并把房间搬到 VR 世界里。 这是内容制作方对“VR 到底还能做什么”的新探索。类似的创业公司大约从今年初开始越来越多,IT 桔子上能够检索到的和“房产”、“样板间”等关键词有关的 VR 公司就有 15 家左右。 不用我们说你也知道,房地产行业是目前聚集了最多利润的地方,和它搭上关系的 VR 公司,也会优先于游戏、社交等等其他公司,变成最先“富起来”的那部分吗? 至少,用 VR 看房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在虚拟的空间里,参观者可以更换墙壁、沙发等家具等颜色和款式,更换窗外的风景。在另一个公司“无忧我房”的 VR 样板间里,我可以调出房间的具体数据比如层高,数字就浮在墙壁之上。我还能让窗外的阳光在十几秒内变化出 24 小时的起落,以便查看一天内的采光效果。 这些效果是你在实体样板间看不到的,这也是做 VR 房产的拿出来吸引人的主要卖点。但这些公司的客户并不是购房者而是卖房子的地产公司,要说服他们的东西更多一些。 “VR 是把传统的各有利弊的(看房)模式整合在一起,变成一个高效的节省成本的工具。”指挥家的创始人曾子辕告诉《好奇心日报》,售楼处常见的视频、沙盘和样板间都是“效率高但是效果低”的办法,也就是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单一,而且成本也不低。 按照指挥家的说法,搭建临时样板间的价格在每平米 6000- 10000 元;定制一套沙盘也就是模型的价格也要 10 万元左右。 而做 VR 样板间的公司,可以在 10 多天的时间里,依照地产公司的要求设计出可以变化、可以升级的虚拟样板间。指挥家的方案里包含有 VR 头盔、手柄硬件以及软件和技术服务,根据项目的不同报价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。 考虑到实体样板间和沙盘要想变化样式需要再花一笔钱,VR 样板间看起来的确有些成本上的优势。 毕竟虚拟的设计有更多想象空间。指挥家最近的新产品是“大空间虚拟样板房”,他们和做动作捕捉的创业公司诺亦腾合作,可以在最大 200 平米的真实空间里、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方式展示房间。这套方案适用于大型的游乐园、商场这样的商业地产商品。 VR 样板间还被描述成有利于“异地看房”。这个需求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显,但对售房部对销售来说同样节省了一部分筛选目标用户的成本。假设身在北京的你需要在海南岛购置房产,地产公司可能会组织观光团一般的队伍前往实地看房。如果前期用 VR 看得清楚而直接,销售们至少可以挑选出购房意愿更明确的人,再来组织去海南岛的行程。 有些地产商是愿意买单的,绿地集团说他们要让 VR 样板间成为“标配”。曾子辕说,他们的产品已经卖给了绿地、碧桂园、万达城……公司具备盈利,完全可以“养活自己”。 VR 样板间要缩短销售周期,但它起不了决定作用 VR 看起来是个能让房产销售提高效率的新事物。 它缩短的是房屋的销售周期。如果 VR 的体验够真实,一家楼盘可能在动土开工前就收获一批买家。搭建实体样板间的时间也被缩短的话,营销人员可以提前锁定客户、提前销售。 但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,VR 看房子又是另一回事。买房子可不是个简单的事,会有人因为看了一段 VR 而决定买房子吗? 从我们不多的几次体验来看,和游戏相比,VR 样板间并没什么有趣的、吸引人玩下去的地方。 曾子辕觉得 VR 并不需要承担“转化率”这样的功能。“你不可能看着图纸就买房,也不可能看着现场的样板房就买房。你需要跟销售做长期的沟通,也要考虑周边的环境……”所以 VR 仅仅是有可能取代样板间、图纸、视频等用于展示环节的设施。 VR 在“买房子”这个决策链条里,并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。在大部分人还不清楚 VR 到底是什么概念的时候,“虚拟样板房”有足够的噱头,充当地产营销的辅助手段。这可能是它目前最大的价值了。 这让它的长久盈利充满不确定性。曾子辕的打算是做虚拟家装的服务,这门生意的顾客就从地产商变成了普通人。 不过这是否也能成为一个增长点,又是一个新的故事了。 |